內容多元,萬事皆可「口述歷史」

口述史學的方法與理論來源是高度跨學科的,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涵蓋了全部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在口述實踐領域近年來同樣呈現出高度的多元性與包容性,小至一菜、一車、一人、一校,大至一城、一國、一代,萬事皆可「口述歷史」。口述歷史之夜所展示的項目,涉及戰爭的宏大敘事,川菜的微觀領域,電影、汽車的行業視角,雲南、重慶的城市記憶與交大的校史記憶,有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也有默默無聞、不為人知的勞工與遺孤,呈現出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口述歷史奇觀,是當前口述歷史在中國熱火朝天景象的腳註。

《口述雲南》計畫整理了百年來雲南在政治、經濟、建設、文化等方面發生的重要事件、取得的重要成就,採訪紀錄了多位在雲南各類大事件中的親歷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很多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曲作者聶耳的後人、研發出小兒麻痺糖丸的顧方舟先生的同事、「一二•一運動」的親歷者等。蔣春柳團隊2006年在為朱踐耳、呂其明、閔惠芬等音樂家梳理個人作品檔案的過程中,萌生了做口述歷史的想法,截至2023年10月,已經累計完成口述歷史採訪1262人,累計素材時長超過3900小時,形成「上海市重大時政工程建設」「上海世博會」「上海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上海老藝術家」「抗戰老兵」等多個主題的口述資源庫;上海電影老藝術家口述歷史計畫始於2018年,共訪談了64位見證了上海電影事業發展的老藝術家,涵蓋演員、導演、編劇、攝影、服裝、化妝、道具、特效等各個工種。10本書,20年,數百名汽車產業從業者,2000多萬字,幫寧工作室口述記錄下的汽車人,正是中國汽車工業前僕後繼的主體力量,是他們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波瀾壯闊的發展篇章。

《口述雲南—科學家係列》計畫分享

家國擔當,彰顯濃厚人文關懷

相較於傳統歷史記錄與敘事方式,口述史料更具個人性、私密性與互動性,將此前不為歷史學家所關注的人群和角落納入其中,關注了歷史聚光燈之外的平凡人物與事件,賦予了沉默的社會邊緣族群以發聲的可能,彌補了歷史事件發生之前與之後的時間空白,填充了以往諸多歷史研究所缺失的廣度、溫度與維度。與書面史料的靜態呈現不同,口述歷史由口述者/受訪者與敘述者/訪談者構成,他們共同承擔銘記的任務與責任,是一種更具互動性的動態結構。這種在形式與內容上呈現出的特性,使得口述歷史計畫及其參與者散發出的濃厚的人文關懷與家國擔當。

1959年9月30日晚間7點,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世界八十多個國家的朋友及全國各界人士合計5000人的盛大國宴,當時的盛況因為難以找到親歷者而致很多細節缺失,最終因為「高爸爸」的口述補充了關鍵的內容。「解放碑」幾乎可以說是重慶的標誌,但許多年輕人只知道它是人民解放紀念碑。其實,它建於解放前,1947年8月落成。口述歷史團隊透過一張解放碑落成當天拍攝的照片,找到拍攝者的後人,並走訪了歷史學家,還原了「解放碑」既是抗戰勝利紀功碑,也是人民解放紀念碑的事實。由於錯綜複雜的原因,1917—1922年一戰前後,總共約有14萬華工被招募法國的歷史在個體記憶裡瀕臨消失,只成為歷史書上的幾行字,紀錄片《永恆》以口述歷史訪談的方式,保留了一戰華工的珍貴紀錄。《我是誰:戰爭遺孤啟示錄》透過被訪者的敘述和回憶,站在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視角來看待這場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講述了二戰結束後中國人收養4000餘名日本遺孤,並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日本遺孤回到祖國生活、回報中國養父母的動人故事。抗戰、抗美援朝紀錄片《尋找飄蕩的忠魂》《家•國記憶-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週年》為歷史抹去塵埃,給後人留下記憶,將中華兒女英勇抗戰、保家衛國的精神以口述影像的方式定格下來,傳承下去。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發言並頒發證書
國際口述歷史泰斗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

面向未來,代際傳承成果斐然

經過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等機構及海內外口述歷史同道的努力,口述歷史理論與實踐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廣泛地應用於歷史、教育、醫療、科技、社會、文學創作等領域,以論文、圖書、影像、檔案、資料庫等多種方式沉澱下來,成果斐然,蔚為大觀。「每一位老人去世,都意味著一座圖書館被燒毀了。」口述歷史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工作,也是一項「為未來記錄過去」的偉大事業,基於此項共識,近年來口述歷史計畫參與者無論從發起者或受訪者來看,均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跡象,擺脫了口述歷史就是一群中老年人對老年人的訪談這一刻板印象,代際傳承工作成效顯著。

1955年,黨中央出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需求,決定將13所沿海高校遷往內地,其中要求包括交通大學在內的四所高校全遷。從交通大學接到高等教育部的遷校通知,到交大的西安校址動工建設,再到9月如期開學,僅用時一年多時間,這在當時被稱作「交大速度」。6000多位交大師生從上海遷到西安,完成主體西遷,成為唯一一所實現整遷的大學。《最美西遷人-交通大學西遷口述採集工程》中的西遷人與他們的故事,將「交大精神」錒刻進校史的豐碑與學子的心中。2019—2022年,《重慶母城建設》口述計畫在短短3年時間裡走訪人數超過300人,收錄103位受訪者口述內容,收集圖片資料3000餘幅,錄製口述影片超過6T,為重慶市城市文化建構累積了彌足珍貴的資源。從2011年《看歷史》雜誌起,唐建光團隊先後發起的全國中學生歷史記錄計劃、家春秋口述歷史影像計劃、大江大海少年影像計劃致力學生群體的口述歷史教育工作,讓從小學到大學的小「口述歷史人」用筆記錄他們的親人、家族、家鄉以及身邊的故事。近年來,這些十二到十七八歲的學生,從內蒙的錫林郭勒,到山西的長城、四川最遠的山區,走遍全國很多地方去發現我們國家、民族各種多元的文化,多樣的族群以及多彩的故事。他表示,「我們知道口述歷史都知道口述歷史應該是很老的人,去採訪很老很老的人,實際上只要我們的『05後』、『15後』、『25後』還在參與口述歷史,我們口述歷史將永遠年輕」。無獨有偶,敬一丹為年度十大口述歷史項目獲得者頒發證書時,同樣表達了口述歷史參與者年輕化的欣喜,「我特別高興看到更多的年輕人的參加,這件事情有年輕人參與就有未來」。

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接受口述歷史週組委會頒發的「口述歷史事業推動者」榮譽時,表示「我在剛開始從事口述歷史的時候,完全想像不到會有今天,我們的產業會有這樣的一天,當時從一個不被接受的領域,到一個國際的運動和一個國際的行動」。這樣的盛會,是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團隊多年的心血之作,第九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週發起人、組委會執行主席林寨表示,「我們都是在努力地做口述歷史這件事,它的意義會在千秋萬代之後。也希望繼續跟大家一起做這件對的事情」。活動的最後,崔永元教授講述了自己與口述歷史事業的淵源,並對口述歷史理論與實踐中的法律與倫理議題表達關切,他認為現行的口述歷史行業規範雜亂、水平遠遠不夠,國際口述歷史學界在法律和倫理上的要求已經越來越嚴,對受訪者以及受訪者提供的內容越發尊重與鄭重。希望中國近年能出現標準的口述歷史原則與規範,其中有嚴格的法律倫理界定及國內外成熟的經驗總結,「把我們的學生、我們每個人都能培養成合格的口述歷史人」。

據悉,中國口述歷史國際週是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在持續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和資料收集的同時,為推動這一領域學術交流與國際傳播活動而搭建的一個國際性平台。由口述歷史國際研習營、年度紀錄影像展映、國際口述歷史計畫展示、口述歷史之夜和「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等眾多版塊組成。自2015年起,口述歷史週已連續舉辦八屆,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瑞典、澳洲、義大利、南非、伊朗、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餘個國家、地區數千位口述歷史同仁的參與,線上線下逾百萬人次的互動,已成為中國口述歷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動。

崔永元教授發言
第九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週發起人、組委會執行主席林。

By admin